今年是广东开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五周年。五年来,我省创新性保护利用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成为文旅体和自然资源融合发展的典范,并成功走向全国、迈向国际。
图为“2020古道学学术探讨暨南粤古驿道国际化传播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
11月29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指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有限公司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主办的“2020古道学学术探讨暨南粤古驿道国际化传播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次论坛是南粤古驿道文化学术交流和推广活动系列活动之一,主题为“融合和创新、保护和开发南粤古驿道资源,推进古道学研究”。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二级巡视员方为民,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生导师田川流,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宫林,广西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院长谢仁敏,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曾宪川等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羊城,共同探讨建立完善“古道学”及南粤古驿道品牌的国际化。
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五年成形 构建国内优质品牌
2016年以来,我省自然资源、文旅、体育、住建、教育等各级相关部门协同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持续深入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稳步推进了1000多公里重点线路、588个重要节点建设,形成了覆盖18市31县(市、区)、总计18条(28段)的重点线路网络。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化利用探索实践,串联整合沿线自然和历史资源,打造了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游径;并成功孵化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文化创意大赛、少儿绘画大赛等省级、国家级品牌赛事活动。以国家级赛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为例,该赛事以省定贫困村为依据设站布点,联动江西、广西、海南等省份共举行65站96场赛事,吸引了37个国家及地区超200万人次、5千多个村民家庭参与体验赛事活动,产生30余亿经济效益。
图为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南粤古驿道·海上新丝路”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
2019年,广东组织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南粤古驿道·海上新丝路”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78家主流媒体近百名记者集中报道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在保护历史遗存、传承传统文化、推动乡村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5年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聚合了全省文化遗产,为广东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新路,是展现广东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成为我省推进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国内大空间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认可。
南粤古驿道理论研究逐步深入 渐成学界共识
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陆续对秦汉以来岭南的交通体系变迁、驿道体系发展、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考证研究,形成了一些论述或著作,古驿道研究体系的建立完善迫在眉睫。
2018年12月底,许瑞生副省长在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交流会上,提出完善南粤古驿道学术理论基础,用“古道学”概括总结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实践并研以致用的倡议,并从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的角度,提出了12个方面的“古道学”研究范畴。随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省内高校,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积极响应省领导的倡议,纷纷结合本单位现有学术平台,成立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或者实践基地,开展南粤古驿道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公开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
2020年4月,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召开南粤古驿道理论研究座谈会,初步总结了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以来形成的“广东经验”,并探索建立“古道学”。“古道学”渐成我省学界新共识。
图为研究中心探索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据了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有限公司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以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空间为载体,积极整理和挖掘具有广东传统文化内涵和地理风貌特征的驿道文化,深入研究各类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方式,在南粤古驿道文化艺术传播及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南粤古驿道文化艺术研究智库汇集、地域文化特色人才培育研究等方面深入工作。2020年10月以来,研究中心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的支持下,以“南粤古驿道文化学术交流和推广”为主题,在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课堂及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孔子学院六所孔子学院(课堂)以不同形式举办“南粤古驿道”专题教学活动,探索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各方建言加快建立完善“古道学”及南粤古驿道品牌的国际化
“2020古道学学术探讨暨南粤古驿道国际化传播高峰论坛”主题为“融合和创新、保护和开发南粤古驿道资源,推进古道学研究”,包括探讨南粤古驿道文化资源评估与开发、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变迁与现代价值、南粤古驿道文化与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古道学研究融合发展等议题,并有古道学学科、学理、学术之融合创新;南粤古驿道与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国际化传播发展之融合创新等分议题。论坛邀请了全国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旨在集“全国智慧”加快建立完善“古道学”及南粤古驿道品牌的国际化。
·曹劲:南粤古驿道穿透时空分布,缀联起遍布岭南大地的近千处遗产
图为曹劲发表主题演讲。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对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五周年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详细介绍了古驿道及其活化利用成果,她表示在多部门联合、省“三师”专业志愿者支持、社会共享下,南粤古驿道秉承“以道兴村、以道兴粤”核心目标,串珠成网,穿透时空的分布,缀联起遍布岭南大地的近千处遗产。她还对古驿道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常态化管理,在国际化语境讲好驿道故事,在实践中实现学术提炼、理论升华提出思考。
·叶一剑:发现南粤古驿道新价值时代
图为叶一剑发表主题演讲。
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发表题为“南粤古驿道新价值时代”的主题演讲,对古驿道价值传播逻辑、研究及产业生态构建、国际化表达进行解读与建言。他提出要让南粤古驿道进入国家大历史叙事,成为见证历史和社会变迁的主场,成为南粤与中国的符号与观察窗口,更要成为区域转型发展的资源依托以及新全球化的载体与文化依托。
·田川流:南粤古驿道是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极佳支点
图为田川流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生导师田川流教授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为视角,对南粤古驿道进行解读。他表示,传统文化的回归需要先对其价值进行修复。南粤古驿道是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极佳支点,极具深厚底蕴与发掘潜力、活化可能性。
·谢仁敏:优化南粤古驿道传播的路径
图为谢仁敏发表主题演讲。
广西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院长谢仁敏以“节庆文化跨界传播的困境与路径优化”为题,结合南粤古驿道的传播,深入剖析了媒介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困境,他提出要理顺好文化与商业的逻辑关系,做好传播内容的筛选与表达,并在传播中实现文化的再生产。
图为宫林等人出席论坛。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宫林则以“民间剪纸与当代艺术”的角度,对古驿道沿线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出思考。
·吴永彬、施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成为学科史与学科融合的重要场所
华南农业大学南粤古驿道植物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吴永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施瑛以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延伸——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的挖掘活化为例,提出在华南教育历史挖掘、研学基地建设中学科融合的思考。施瑛表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成为历史文献空间化,高校学校历史展示、科研互动以及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场所。吴永彬表示,研学基地已成为华南植物学研究与教学的重要节点。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院研究员黎敏从优秀民族音乐的视角介绍了疍民咸水歌的传承路劲和发展思考。
·朱雪梅:古驿道是一条生命之路、经济之路、文化自信之路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颇为感慨地说:“近几年走在古驿道上,看到越多越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家乡,很是感慨。”她表示,古驿道成为撬动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一条生命之路、经济之路、文化自信之路。
·曾宪川:传承与创新、实践与理论、活化与国际化表达成为关键词
图为曾宪川发表主题演讲。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曾宪川表示:2014年开始,“三师”专业志愿者在保护乡村行动中挖掘、发现、活化南粤古驿道,释放其文化、经济及乡村振兴价值。对于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的下一步活化利用,他建议要做好传承与创新,结合好实践与理论,探索好活化与国际化传播更多元、丰富的方式。
·马向明:南粤古驿道是历史基础设施,要串珠成链
图为马向明发表主题演讲。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总规划师)马向明以“历史基础设施的修复与活化利用策略——谈广东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发展”为题,指出南粤古驿道是一种历史基础设施,要把古驿道作为串联珍珠的线,把沿线的各个节点串珠成链。他还结合广东绿道、连州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长征国家公园、粤港澳大湾区海防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对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提出借鉴建议。
来自英德的民间文化专家、英德政协副主席林超富以个案介绍了英德古驿道的历史发展情况。
·王芳:“乡村博物馆”与乡村社区产生共鸣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王芳结合在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策划的数个展览,提出“乡村博物馆”要与乡村相融合、与村民及游客产生共鸣,要重塑社区精神,并要把“乡村博物馆”打造成研学空间,激发、延续、共享华南教育精神。
·张强:古驿道设计要“迎进来 传出去”
图为张强发表主题演讲。
南粤古驿道视觉与景观设计总监张强以南粤古驿道的标识设计为例,探讨古驿道的国际化传播,他提出古驿道的设计要“迎进来 传出去”,期望建立“古道学”及下属设计学,并结合古驿道的特色创造“古道体”字体。
·刘大伟:国际化传播要突出鲜明的驿道风格
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广东分社摄影部主任、广东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刘大伟表示:在国际上讲述及传播好一个个鲜活的驿道好故事,并突出鲜明的驿道风格。
·林烁:南粤古驿道可成为音乐文化走廊
南粤古驿道音乐制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林烁以“驿道古音——寻找南粤古驿道上的遗音”为题,介绍了古驿道音乐活化的成果,提出可以通过南粤古驿道贯穿众多传统音乐文化,可形成文化走廊。
·高云坚: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要打好“三张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云坚提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要打好“三张牌”,即链接世界牌、乡村振兴牌、化育社会牌。
图为李志刚主持开幕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有限公司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有限公司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刚向专家学者发出推广传播南粤古驿道的倡议,并表示本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心将继续秉承宗旨,让古驿道综合价值最大化。
图为方为民致辞。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二级巡视员方为民表示:本次论坛以融合创新为理念,以跨文化交流为手段,以保护利用南粤古驿道资源、推进古道学研究为主题,邀请了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以期形成阶段性成果,这对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图为出席“2020古道学学术探讨暨南粤古驿道国际化传播高峰论坛”的领导、嘉宾合影。
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主要有:广东省体育局产业与科教宣传处处长庾伟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副处长陈别,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总规划师)马向明,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王芳,新华社高级记者、广东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刘大伟,南粤古驿道官网总编、南粤古驿道音乐及体育展示总监方小聪,南粤古驿道视觉与景观设计总监张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山分院院长田中,华南农业大学南粤古驿道植物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吴永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施瑛,英德市政协副主席林超富,南粤古驿道音乐制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林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院研究员黎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云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有限公司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有限公司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刚等。